近年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危险事故频发,让高校化学品及实验室安全再次成为关注点,教育部重申高校要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我们知道,实验室中的任何一个隐患,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有可能酿成大的事故,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2022年6月7日下午,深圳一所高校的实验室内发生玻璃仪器爆炸事故,一名男生面部、颈部、手臂等10多处被炸伤,手指肌腱暴露,右侧下颌皮肤被炸出一指节深的洞,颈动脉鞘被炸开,再深0.2毫米就将割破颈动脉。所幸男子被及时送往深圳大学总医院手术,碎玻璃片也都被逐一取出。
据介绍,6月7日傍晚,博士生孙同学(化名)正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眼看进行到收尾步骤,可毫无任何征兆,实验玻璃瓶突然爆炸,散碎的玻璃渣飞射。孙同学只听到“砰”的一声,整个人瞬间被震得浑身发麻,耳朵也有点嗡嗡的。
2022年4月20日,中南大学一实验室发生爆燃事故,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名博士生,在事故中受伤,身体大面积烧伤。
根据知情的同学提供的消息,这位博士生当天做实验的时候用到了铝粉,而且实验条件可能是温度比较高,最终导致实验室发生事故,该博士生被烧伤,最后住进了湘雅三院的重症监护室。
2021年10月24日15时54分,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实验室发生爆燃。该事故造成2人死亡,9人受伤。
据目击者称,爆炸声响如同“楼塌了”,现场浓烟铺天盖地并有蘑菇云。其还表示,当时共发生三次爆炸。由于粉末冶金实验室很多项目都是涉及推进剂火工品高能材料等易燃易爆物,二次爆炸或与存放的其它危化品有关。
2021年3月31日,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此次事故身亡的是一名研究生,事故的原因是反应釜高温高压爆炸,导致该学生当场去世。
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学生在学校东校区2号楼环境工程实验室里,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试验期间,现场发生爆炸,过火面积约60平米,并造成了参与试验的学生3人死亡。
主要原因:使用搅拌机对镁粉和磷酸搅拌、反应过程中,料斗内产生的氢气被搅拌机转轴处金属摩擦、碰撞产生的火花点燃爆炸,继而引发镁粉粉尘云爆炸,爆炸引起周边镁粉和其他可燃物燃烧。
2016年9月21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3名研究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现场发生爆炸。其中2人面部、眼部受重伤被送医救治。
爆燃导致实验室学生被化学试剂高锰酸钾等灼伤到头、面部和眼睛,另外还有多处被玻璃碎片划伤。
2015年12月18日上午10时10分左右,清华大学化学系何添楼二层的一间实验室发生爆炸火灾事故,一名正在做实验的孟姓博士后当场死亡。
发生爆炸的是一间实验室,内部存放有化学品。据了解,事故原因为实验所用氢气瓶意外爆炸、起火。有校内学生称,爆炸声音如雷声一般大,随后冒出明火和浓烟。爆炸地点位于二楼,紧挨爆炸房间附 近几扇窗户玻璃均破碎。火苗和黑色浓烟从窗外窜出。二层窗外一间小阳台脱落, 房间内办公用具及玻璃碎片遍布地面。
2015年6月17日下午16:30分左右, 苏州大学物理楼二楼实验室在处理锂块时发生爆炸,苏州消防调集7辆消防车参与救援,无人员受伤。
发生事故的实验室为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A315实验室,该工作室承担了与江苏三恒公司合作的“纳米催化剂元件的制备方法”项目。当天上午,刘、向、宋三位同学先后完成与该项目和毕业设计相关实验后,汪同学与江苏三恒公司江某12点30分后进入实验室进行纳米催化剂元件灵敏度测试试验,试验过程中不幸发生甲烷混合气体储气钢瓶爆炸。事故造成汪姓研究生死亡,江某重伤截肢,向某等三名研究生轻伤。
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事发实验室进行纳米催化元件的制备试验,试验采用的是私自充装的甲烷混合气体钢瓶,其中气瓶内甲烷含量达到爆炸极限范围。试验中开启气瓶阀门时,气流快速流出引起的摩擦热能或静电,导致瓶内气体反应发生爆炸。
(2)违规配置试验用气;对甲烷混合气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爆炸气瓶属超期服役;实验室不具备必要的安全条件。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对有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不足;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是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